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林豪鏘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教授兼系主任 臺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 科技部科學教育實作學門複審委員 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理事 科技部科教司資教學門 IDOLS SIG 召集人 希拉亞文化協會發起人/監事 臺灣數位學習與內容學會監事 [經歷] 國立臺南大學學務長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創新經營學院院長 臺灣科技藝術學會副理事長 中華民國數位內容學會常務理事 ISAC中華民國大專校院資訊服務協會理事 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理事 財團法人國立臺南大學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 臺南市數位科技發展學會理事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意念誌-林豪鏘個展座談會) 詩、影像、數位-美學越界

主持人   須文蔚
與談貴賓  林豪鏘 張國治 鯨向海 張賜福

時間         2010/3/27(六)PM 2:00
地點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1F大廳


詩、影像、數位-美學越界
詩在數位時代改變了書寫形式,因此興起另一新名詞-「數位詩」,然而什麼是數位詩?多數學者將數位詩分成多種類型進行談論,其研究範圍以網路的書寫環境、字元的排列組合、程式符號或網路互動的新語彙等內容。觀看數位詩人的作品時,從中可見數位詩概括了詩與網路平台、多媒體媒介、影像氛圍和聲音頻率等創作形式,詩和數位媒體之結合仍然建立於創作者自身的文學和美學經驗,藉由創作者的經驗分享,希冀討論出一條數位詩的新美學路徑。


詩的當代性
網際網路的崛起,同時,影響許多愛好書寫的作家,最初從即時的文字互動平台(BBS電子佈告欄)開啟了網路作家的創作模式,網路不僅改變人與人溝通的方式,網路科學符號演化成為人類的另一語言,因此,網路符號、語法和閱讀順序皆形成詩的新元素。
BBS網路社群逐漸被論壇取代之後,許多創作者開始經營部落格(Blog)的圖文形式作為發表平台,藝術創作者利用發表的圖像或影片作品,與各領域作為人際互動的媒介,詩在網際網路的脈絡與流變之間,演化出跨領域及多元性的創作型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