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林豪鏘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教授兼系主任 臺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 科技部科學教育實作學門複審委員 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理事 科技部科教司資教學門 IDOLS SIG 召集人 希拉亞文化協會發起人/監事 臺灣數位學習與內容學會監事 [經歷] 國立臺南大學學務長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創新經營學院院長 臺灣科技藝術學會副理事長 中華民國數位內容學會常務理事 ISAC中華民國大專校院資訊服務協會理事 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理事 財團法人國立臺南大學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 臺南市數位科技發展學會理事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意念誌-林豪鏘個展座談會) 詩、影像、數位-美學越界

主持人   須文蔚
與談貴賓  林豪鏘 張國治 鯨向海 張賜福

時間         2010/3/27(六)PM 2:00
地點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1F大廳


詩、影像、數位-美學越界
詩在數位時代改變了書寫形式,因此興起另一新名詞-「數位詩」,然而什麼是數位詩?多數學者將數位詩分成多種類型進行談論,其研究範圍以網路的書寫環境、字元的排列組合、程式符號或網路互動的新語彙等內容。觀看數位詩人的作品時,從中可見數位詩概括了詩與網路平台、多媒體媒介、影像氛圍和聲音頻率等創作形式,詩和數位媒體之結合仍然建立於創作者自身的文學和美學經驗,藉由創作者的經驗分享,希冀討論出一條數位詩的新美學路徑。


詩的當代性
網際網路的崛起,同時,影響許多愛好書寫的作家,最初從即時的文字互動平台(BBS電子佈告欄)開啟了網路作家的創作模式,網路不僅改變人與人溝通的方式,網路科學符號演化成為人類的另一語言,因此,網路符號、語法和閱讀順序皆形成詩的新元素。
BBS網路社群逐漸被論壇取代之後,許多創作者開始經營部落格(Blog)的圖文形式作為發表平台,藝術創作者利用發表的圖像或影片作品,與各領域作為人際互動的媒介,詩在網際網路的脈絡與流變之間,演化出跨領域及多元性的創作型態。

剛剛受邀第三場個展哩

某大人物剛來電,

邀我個展哩!



在某大科技園區內的藝廊。



我真是太好狗運了,

居然會被大人物青睞!!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DAC電子報】意念 誌 - 林豪鏘個展 & [ + - * / ] - 王仲堃個展活動快訊






【DAC電子報】意念 誌 - 林豪鏘個展 & [ + - * / ] - 王仲堃個展活動快訊














活動快訊


林豪鏘個展  意念誌



 



2010.03.20(
) 130 PM   作分享

2010.03.27() 200 PM   藝術家論壇



主題:詩、影像、數位-美學越界論壇    主持人-須文蔚  與談人-林豪鏘、鯨向海



展覽網站>>>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林豪鏘3/20在DAC分享創作理念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 本周末的活動計畫好了嗎?! 這個星期六下午,藝術家林豪鏘將於13:30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與你分享他的創作理念,緊接著14:30,另一位藝術家王仲堃將利用這次展覽的作品,進行另一次的聲音裝置表演! 歡迎各位一同共襄盛舉!!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大紀元) 台北數位中心 透過影像詩作進而思考

http://www.dajiyuan.com/b5/10/3/7/n2837479.htm



【大紀元3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昨天開展兩場風格極為不同的數位藝術個展,一個是運用機械裝置記錄出聲音的風景;另一個則透過影像互動,呈現人的生活意念。




台南大學的藝術家林豪鏘個展「意念誌」,具詩人身分的林豪鏘以影像及互動裝置為媒介,呈現濃濃的人文氣息,讓觀眾透過影像詩作進而思考自己終究在期待些什麼。


兩個展即日起在台北數位中心展出至4月11日,相關活動訊息可上http://www.dac.tw/查詢,或電洽(02 )77360708。




(聯合報)呈現聲音影像 人氣雙個展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5458557.shtml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昨天舉行王仲聲音裝置個展開幕記者會,參觀的民眾好奇地看著象徵五線譜的小纜車。

記者鄭超文/攝影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推出藝術家王仲堃與林豪鏘的個展。王仲堃個展是運用機械裝置記錄出「聲音風景」,林豪鏘則透過影像及互動,呈現人人在生活中的意念交錯,兩場風格迥異的數位藝術個展,昨天甫一開幕就吸引大批民眾圍觀。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小韞表示,台灣數位藝術已發展了十幾年,去年6月成立數位藝術中心,就是為表達對數位藝術的支持,希望能吸引更多民眾有機會接獲、關心及參與數位藝術的發展。


王仲堃向來都善於結合肢體語言、樂音及裝置藝術,為了表達抽象的聲音,特別運用機械的運轉及時間持續推進的概念,如記譜般的記錄下「聲音的風景」。


王仲堃表示,展覽期間,機械裝置將不斷的自動產生樂譜,並透過現場即興演出,演奏新一代機械與聲音的互動表演,觀眾還可透過啟動裝置,讓身體的感應彷彿成為樂團中的指揮,


另一個展創作者為目前在台南大學任教的林豪鏘,不同於王仲堃的聲音創作,具詩人身份的林豪鏘,以影像及互動裝置作為媒介,民眾同樣可透過身體啟動展場內的互動裝置,體驗影像與詩文的相互關係,讓民眾彷彿成為生活中的影像詩人,相當有趣。


兩藝術家個展即日起至4月11日,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相關活動訊息可上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網站查詢,網址為http://www.dac.tw/,或電洽77360708。



【2010/03/07 聯合報】@ http://udn.com/ 



(自由時報)林豪鏘個展 數位藝術裝置詩與樂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r/8/today-art5.htm


寫詩20年的林豪鏘,則首度由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為他出版第一本明信片詩集《意念誌》,每張明信片的其中一面是圖像設計的詩題,經由數位電腦感應,明信片另一面的詩作即能在螢幕上流動、交疊,在色塊的暈染之下,把詩轉化成可感觀的數位文本,呈現作者的創作意念與靈光,如同其〈適可而止〉詩句:「大霧交織的聲音,不斷傾斜……/難以描摹的情緒,雜杳而至」。


王仲〈方方土〉與林豪鏘雙個展,即日起至4月11日止,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林豪锵"及其作品-對岸圖書網站-china-pub




 人物简介




林豪锵

林豪锵LIN,Hao-chiang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信息科学博士 “国立”台南大学数字学习科技系、资讯工程系合聘副教授 数字艺术与互动设计实验室主持人 台湾视觉艺术协会理事 ISAC大专校院信息服务协会常务理事 资讯管理学会理事 现代诗人、棒球球评、网络营销丛书、网络文学作家 视觉艺术学院、艺术所(美术系)所长 信息长、资管所长、资工系主任 信息安全管理主导稽核员、ISMS(ISO 27001)LA 2008台北数字艺术奖评审、网络艺术组召集人 Boom!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策展人、参展艺术家 研究兴趣: 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数字艺术、互动设计、情感运算、扩增实境、自然语言、人工智能 “国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杰出教学奖(通识类) IAoM年度最佳管理论文 EC2008最佳评审奖 DCMA2007最佳论文奖 Exhibition Chair,ArtslT2009 台湾教育部顾问室优秀论文奖 月涵文学奖,现代诗组 双溪文学奖,散文组 南区技专产学合作实务专题竞赛评审 当代艺术馆、台北数宇艺术中心、高雄科工馆、专家导览 日新电影资料中心研究顾问 台湾科学委员会甲科研究奖励





 主要作品

我的意念誌開幕錄像被某商業網站收錄

http://act.fdlive.com/開幕片/

意念誌活動網頁

 

http://www.dac.tw/event/koong/events.html#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自由時報 DAC Arts 個展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r/7/today-taipei3-2.htm

台北數位中心 聲音影像兩個展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昨天開展兩場風格極為不同的數位藝術個展,一個是運用機械裝置記錄出聲音的風景;另一個則透過影像互動,呈現人的生活意念。


聲音是抽象的,讓人無法捉摸,藝術家王仲(方方土)個展「 + - * / 」(加減乘除),他善於結合肢體語言、樂音及裝置藝術,展覽期間裝置會不斷自動產生樂譜,現場即興演出,觀眾可以透過身體啟動裝置,讓身體的感應彷彿成為樂團中的指揮。


另一個展覽是台南大學的藝術家林豪鏘個展「意念 誌」,具詩人身分的林豪鏘以影像及互動裝置為媒介,呈現濃濃的人文氣息,讓觀眾透過影像詩作進而思考自己終究在期待些什麼。


兩個展即日起在台北數位中心展出至4月11日,相關活動訊息可上http://www.dac.tw/查詢,或電洽(02)77360708。

呈現聲音影像 人氣雙個展

http://twe.zhreader.com/2010/03/blog-post_4246.html




呈現聲音影像 人氣雙個展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推出藝術家王仲堃與林豪鏘的個展。王仲堃個展是運用機械裝置記錄出「聲音風景」,林豪鏘則透過影像及互動,呈現人人在生活中的意念交錯,兩場風格迥異的數位藝術個展,昨天甫一開幕就吸引大批民眾圍觀。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小韞表示,台灣數位藝術已... 更多















台北數位中心 聲音影像兩個展
〔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昨天開展兩場風格極為不同的數位藝術個展,一個是運用機械裝置記錄出聲音的風景;另一個則透過影像互動,呈現人的生活意念。 聲音是抽象的,讓人無法捉摸,藝術家王仲(方方土)個展「 + - * / 」(加減乘除),他善於結合肢體... 更多
自由時報 
















台北數位中心推出(加減乘除)、《意念 誌》雙個展
台北市文化局及數位藝術基金會主辦,台北數位藝術中心6日起開展兩場風格極為不同的數位藝術個展。(圖/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由台北市文化局及數位藝術基金會主辦,台北數位藝術中心6日起開展兩場風格極為不同的數位藝術個展。藝術家王仲堃透過聲音的無限可能性,展現其... 更多
大台灣旅遊網 



(DAC 個展) 媒體報導目前整理 (Arts)

聯合報、聯合晚報、自由時報、

陽明山電視台、華華岡電視新聞台、

Hinet、MSN、PChome、

新聞大字報、玉山公民網、TTNews

林豪锵、王仲堃个展开幕 (联合晚报)

 




林豪锵、王仲 个展开幕
















http://gb.udn.com/gb/udn.com/NEWS/LIFE/BREAKINGNEWS9/5457918.shtml


艺术家林豪锵、王仲 举行声音装置个展,今天下午开幕在台北数位艺术中心 (台北市士林区福华路180号)举行记者会,声音创作者王仲 ,惯于结合表演者的肢体语言、乐音及装置艺术;任教于台南大学的林豪锵,则营造一场「数位空灵」的氛围感展览,很有特色。



【2010/03/06 联合晚报】@ http://udn.com/ 

(藝術人文新聞 TTNews) 台北數位中心推出(加減乘除)、《意念 誌》雙個展

http://www.travel-web.com.tw/Show/Style1/News/c1_News.asp?SItemId=0271030&ProgramNo=A000001000003&SubjectNo=3225618





(石靜怡) 台北市文化局及數位藝術基金會主辦,台北數位藝術中心6日起開展兩場風格極為不同的數位藝術個展。(圖/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由台北市文化局及數位藝術基金會主辦,台北數位藝術中心6日起開展兩場風格極為不同的數位藝術個展。藝術家王仲堃透過聲音的無限可能性,展現其擅長的聲音雕塑,除運用機械裝置記錄出「聲音風景」外,展覽期間亦藉由此裝置不斷產生樂譜;任教於台南大學的藝術家林豪鏘,則透過影像及互動,呈現人人在生活中的意念交錯,轉化成「數位空靈」的沈浸感。



  文化局長謝小韞表示,台灣數位藝術已發展了十幾年,台北市政府成立數位藝術中心,即是希望表達對數位藝術的支持之意,而在數位藝術基金會專業團隊營運下,更已成功將去年6月底才開幕的台北數位中心,打造為一座前衛且具創造性的專業數位展示、育成空間;期待民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關心及參與數位藝術的發展。



  聲音是抽象的,往往無實體,讓人無法捉摸,聲音創作者王仲堃善於結合肢體語言、樂音及裝置藝術,並在三者對話與互動的流動中,不斷演繹、增生、進化出新的裝置作品;此次展覽名稱為[ + - * / ](加減乘除),使用電腦數位運算中的數學符號作為展名,隱喻藉由機械的運轉及時間的持續推進,讓複雜且理性的機械,如記譜般的記錄下一種「聲音的風景」的創作理念。



  展覽期間裝置會不斷的自動產生樂譜,並透過現場即興的演出,演奏新一代機械與聲音的互動表演;觀眾更可以透過身體啟動裝置,讓身體的感應彷彿成為樂團中的指揮,重新讓人面對身體內的聲響與機械裝置的對話。



  另一個展為台南大學教授林豪鏘個展《意念 誌》,不同於王仲堃專注於聲音雕塑的創作,具詩人身份的林豪鏘,以影像及互動裝置為媒介,呈現濃濃的人文氣息,讓觀眾與其過去創作的錄像與詩作產生意念上的接觸,進而思考自己終究在期待些什麼,產生一種「數位空靈」的沈浸感;彷彿城市漫遊者般,觀看著生活的周遭,可能從未引起注意的地方,卻在人與人之間輕輕擦身而過,無形間的意念卻已開始交流。民眾可以透過以身體啟動展場的互動裝置,體驗影像與詩文的相互關係,像是從自身發展創造出來的詩文影像,瞬間你我都成為了生活中的影像詩人。



  兩個風格迥異且創作來源極為不同的藝術家,分別透過聲音與影像從各自的生活中轉化出對自身與周遭的感受,也透過身體的關係去觸動藝術的當下感。除了個展外另規劃一系列推廣活動,如現場的音樂裝置表演及藝術家現聲座談及導覽等,希望觀眾能透過聽、看、動的各種感官發覺人生的不同面貌。(圖/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大台北旅遊網http://taipei.travel-web.com.tw/




(聯合報)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推出雙個展 (鏘鏘個展)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458370.shtml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推出雙個展


















以展出前衛的聲音、影響創作聞名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即日起推出藝術家王仲堃與林豪鏘的個展,其中王仲堃個展是運用機械裝置記錄出「聲音風景」,林豪鏘則透過影像及互動,呈現人人在生活中的意念交錯。兩場風格極異的數位藝術個展,今天下午甫一開幕就吸引大批民眾圍觀,詳情可電洽(02)7736-0708。



【2010/03/06 聯合報】@ http://udn.com/ 

DAC 幫我寫的個展介紹,真精準噢!


意念 誌 – 林豪鏘個展,創作者將自己書寫的詩和記錄的影像解構後,再次建構成另一獨立創作,企圖透過一場沈浸於「數位空靈」的氛圍感展覽,以陳述個人當下狀態的時空光影。[誌]意指將似曾經歷的「當下」事件,斷裂式的記錄與堆疊在同一數碼空間裏重新成像,此展覽中「誌」已轉換成觀眾觀看影像的互動媒介,不同張的明信片因詩的意境差別,喚起的影像給予觀者具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想像。 


意念 誌 – 林豪鏘個展 Link >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意念誌 (MIND LOG) 英文創作論述

Concept of Creation



This exhibition attempts to declare the background of personal contemporary state through an immersion of “digital vacancy,” the work is stacked on the identical digital space with concurrent portrait and enjoyment. The author allows the audience to generate engagement of ideas from past created videos and poetry using interactive media, which further pushes the audience to wonder what they are expecting and the kind of attention they involve in while waiting. Such as life, the crowd passes each other in the city, alternating and switching consciousness and predicament. Perhaps the image of dust generally contains an ingenious meaning due to naturally-born vision and wisdom; while the condensation of air, image and signs symbolize the endless vacancy. Perhaps the audience has fallen into a conventional mindset. Often times, the audience needs to think again before understanding the definition to his or herself.



Our thinking can be both naïve and profound. Therefore, this work attempts to expand fragments of a series of identify from the phenomenology of inconspicuous things. The work describes the doubt and depression in life, combining with humor of predicament and absurdities of senses. We are the city wanderers who observe various surrounding symbols through constantly muttering without probing into its significance.



After we enter the kingdom of other dimension, we often start immersing in the beauty of ambiguity while thinking about the multilevel of possibility. Such pattern forms cognitive approach to reflect the nature and details of things, while estimating the length and scale of seemingly familiar yet strange surrounding sceneries, giving a little taste of such inspiration. As Claude Levi-Strauss said, “Our eyes have lost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and we no longer know how to treat things.” Subjective regularity helps us gain insight to streamer and freeze in true cleverness. Our creation no longer belongs to part of theories and we can unlimitedly slow down our 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