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林豪鏘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教授兼系主任 臺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 科技部科學教育實作學門複審委員 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理事 科技部科教司資教學門 IDOLS SIG 召集人 希拉亞文化協會發起人/監事 臺灣數位學習與內容學會監事 [經歷] 國立臺南大學學務長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創新經營學院院長 臺灣科技藝術學會副理事長 中華民國數位內容學會常務理事 ISAC中華民國大專校院資訊服務協會理事 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理事 財團法人國立臺南大學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 臺南市數位科技發展學會理事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鏘鏘的第一個藝術聯展) 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


 

  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台澳新媒體藝術展 


 







●策展團隊








 Eleanor Gates-Stuart、羊文漪、林珮淳、林豪鏘、袁廣鳴、陳志誠、關渡美術館













●展覽執行








張維忠、方柏欽













活動內容








         新媒體藝術在歐美先進國家己發展逾三十年,透過各種國際電子藝術節及數位美術館之展覽,已累積許多傑出的作品與研究成果。反觀國內,因教育部大力的鼓勵新媒體藝術創作與交流,將許多跨領域的學科課程加以整合,而帶動了跨國與跨校的創作合作計畫。因此,希望透過此展來共同探討台灣與澳洲新媒體藝術家之創作特色,也可藉此建立國內公私立大學相關科系交流平臺,共同探討新媒體藝術在數位時代所展現的獨特美學。


(一)展出主題與內容

         本展覽主題經本校林珮淳教授與澳洲國家國立大學新媒體藝術中心主任Eleanor Cates-stuart討論後,共同確認為「“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中的相互作用(Boom! An Interplay of Fast and Frozen Permutation in New Media)」,企圖藉著展覽來探討新媒體藝術如何藉由科技媒體的特性,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與美學,在作品與觀眾互動之間呈現新的感知;而這種感知也反應出不同文化、區域、性別之特質,也能更加認識新媒體藝術家時代的定位與創作特色。


 


(二)參展作品

         除了澳洲的藝術家作品外,在台灣的互動裝置部分,將以三大藝術大學推薦方式徵求作品,預計澳洲提供12件作品;三所藝術大學各選出8件作品(個人或團隊),總共展出36件。













●時間地點








96年5月28日 (一) ~ 6月9日 (六)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際展覽廳      (開幕時間:96年5月28日    12:15)

96年
6月5日 (二) ~ 78日(日)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開幕時間:96年6月15日    17:30)   













參展澳洲外賓名單(依字母順序)








Alexandra Gillespie、Christopher Fulham、Lucien Leon、Kathleen Ryan、Michael Hood、Tracey Benson、Mariya Kalachova、

Marian Drew、Jason Nelson、Joanne Jakovich、Ché Baker、Eleanor Gates-Stuart、Rachel Peachey and Paul Mosig、

Sarah Jane Pell                   
      u參展澳洲外賓簡介   














參展台灣貴賓名單(依筆劃順序)








方彥翔、王仲堃、王惠瑩、王福瑞、石昌杰、林育聖、林昆潁、林珮淳、林豪鏘、袁廣鳴、高軒然、張國治、梅丁衍、陳永賢、陳志建、陳志誠、陳長志、陳信源、陳珠櫻、陳萬仁、陶亞倫、曾鈺涓+李家祥、黃博志 、葉謹睿、

駱麗貞+張耘之、蘇育賢  
                  
 u參展台灣貴賓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